红色精神 永垂不朽——纪念毛岸英同志诞辰103周年
发布日期:2025-10-25
浏览量:91271
(本网特约评论员 良友)
平壤以东百公里的桧仓郡青山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雕像静静矗立,定格着一位28岁青年的生命瞬间。当我们迎来毛岸英同志诞辰103周年,这位领袖之子、普通战士的人生轨迹,依然闪耀着红色精神的璀璨光芒,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红色精神是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的坚守。1922年,毛岸英在湖南泥木工人罢工的胜利欢呼中诞生,革命的基因自始至终融入他的生命。8岁时,他随母亲杨开慧入狱,目睹亲人牺牲的悲痛未曾磨灭他的意志;9岁流落上海街头,乞讨谋生的艰辛未曾消磨他的信念。在苏联求学期间,他主动投身苏德战场,以中尉军衔驰骋欧洲前线;归国后,他遵从父命走进"劳动大学",与农民同睡土炕、共吃粗粮,在田间地头淬炼品格。从革命后代到街头孤儿,从留苏学子到陕北农夫,身份变迁中不变的,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赤诚。


红色精神是舍生取义而无私无畏的担当。1950年秋,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面对众人劝阻,毛泽东同志那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志愿军司令部,他以普通秘书和翻译的身份埋头工作,稻草铺就的地铺见证着他的质朴,战友们眼中的他只是"活泼能干的年轻人",无人知晓其特殊身世。11月25日,美军燃烧弹突袭作战室,他与战友高瑞欣一同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吃苦在先,牺牲在前"的誓言。

红色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同志强忍着丧子之痛嘱托"不要当成大事",将儿子与千万普通烈士同等看待;那封彭德怀写了一个多小时的电报,字字承载着对烈士的敬重。毛泽东同志悄悄珍藏儿子的衬衣、军帽二十六年,这份深沉父爱背后,是"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的豁达。毛岸英用短暂生命诠释了:红色精神从不是特权的外衣,而是奉献的底色;革命后代的荣光,不在于身份的显赫,而在于对人民的忠诚。

103载岁月流转,桧仓郡的松柏愈发苍劲,毛岸英同志的事迹早已超越时空。他留下的红色精神,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坚守本色,是奉献时的毫无保留。这种精神,在千万烈士的忠魂中延续,在代代传承的使命中闪光。
红色精神,永垂不朽;英烈之风,万古长青。
作者:良友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下一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