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情:山水共生、民族共荣的壮美画卷
发布日期:2025-11-12
浏览量:120798
社会民生服务联盟副秘书长 赵宇
一、地理生态与绿色发展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喀斯特地貌广布,漓江山水、龙脊梯田、德天瀑布、北海银滩等自然奇观交相辉映,森林覆盖率超62.5%,生态本底优越。壮、瑶等民族依山就势开垦梯田,传承千年农耕智慧。依托亚热带气候,广西成为全国重要“果篮”,2023年水果产量达3080万吨。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电动车普及率居全国前列,漓江流域、北部湾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实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二、文化交融与民族共生
广西世居12个民族,文化多元共融。壮族“三月三”歌圩盛况空前,瑶族盘王节、侗族鼓楼风雨桥、京族独弦琴等非遗文化传承不息。南宁蟠龙社区、三江南站社区创新文化载体,通过“鼓楼议事”“云歌圩”等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现代化进程中,广西涌现出诸多文化交融的创新实践:**
1.“数字+非遗”: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广西联合高校与科技公司,推出“壮美广西·云上非遗”平台,通过VR、AR技术还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织锦工艺等非遗场景,用户可在线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同时,开设“非遗数字工坊”,利用AI技术辅助传承人设计创新产品,如将壮锦纹样转化为现代家居装饰,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2.跨界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南宁举办的“民族潮音”音乐节中,侗族大歌与电子音乐、壮族山歌与说唱艺术跨界融合,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国潮”音乐IP。青年艺术家以苗绣纹样为灵感创作现代壁画,在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展出,吸引游客用传统纹样定制数字藏品,实现文化IP的二次传播。
3.文旅融合: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
阳朔《印象·刘三姐》升级为“元宇宙剧场”,观众通过智能设备进入虚实融合的漓江山水,与虚拟的刘三姐对歌互动,体验壮族歌圩文化。贺州黄姚古镇开发“剧本游”,游客身着民族服饰,在古戏台、石板街完成沉浸式文化任务,解锁瑶族婚俗、客家围屋故事等非遗知识。
4.社区共建:多民族文化共享空间
柳州市“民族之家”社区打造“文化共创实验室”,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设计社区文化墙,将侗族鼓楼结构融入现代建筑,用壮锦图案装饰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定期举办“民族美食共创节”,各族居民联合研发融合菜系,如“瑶族油茶搭配京族海鲜粉”,推动饮食文化创新。
5.跨区域联动:民族文化IP输出
广西与云南、贵州等省份联合推出“西南民族文创联盟”,整合壮锦、苗绣、傣陶等技艺,开发“民族美学”联名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同时,在东盟国家举办“广西民族文化周”,以现代舞剧、数字展览等形式展示民族文化,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数字化保护濒危语言,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三、制度创新与团结进步
广西将民族团结深度融入治理体系,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50个,推行“双语双文”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通过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边疆实施“军警民联防”机制,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推动边民互市、跨境合作,实现稳定与繁荣并重。创新“民族团结+产业”“+旅游”模式,助力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合作与未来愿景
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加速构建开放新格局。平陆运河开工在建,南宁国际铁路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联动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实施“石榴籽计划”,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富裕。广西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生态文明、边疆治理、开放合作等领域探索新路径,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新篇章。
“广西情”是山水之情、人文之情、团结之情、发展之情的融合。在绿色发展与民族共荣的实践中,广西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策、团结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篇章。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耗巨资打造的党史教育基地为何荒草丛生?——陕西合阳初心公园现状调查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