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康养医药 文旅体宣 陆台港澳 企业推广 生态环保 社会民生 科技三农 原创作品 图文视频 视频栏目
首页 > 原创作品

坚决防止人工智能与资本异化,牢牢坚守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量:471630 

特约记者盛祥桂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资本力量的深度介入,正在深刻重塑社会生产方式与利益格局。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绝不能让技术逻辑凌驾于人民立场之上,绝不能让资本逻辑扭曲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是任何时代、任何技术条件下都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ec5fadd0-1959-4a8b-9186-a46bf5a20351.png

一、警惕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异化风险

当前,部分领域出现令人忧思的倾向:

技术异化:人工智能被简单用于“降本增效”,片面追求自动化率,忽视其对就业、公平与人文价值的冲击。

资本异化:资本借“智能化”之名,行“裁员缩编、利润最大化”之实,将技术变为剥削劳动、压缩人力成本的工具。

价值异化:“效率至上”“数据驱动”的话语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服务人民的宗旨被淡化为口号。

这种双重异化,若不加以遏制,将导致技术发展背离人民利益,资本扩张侵蚀公共福祉,最终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二、党的宗旨不容“绑架”:人民始终是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现实、贯穿于每一项政策与实践中的政治承诺。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变革,都必须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技术进步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

发展依靠人民: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技术应用都应尊重其主体地位,保障其劳动权利。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应转化为更高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筑牢制度防线,确保技术与资本服务于人民

必须从制度设计上防止技术与资本对党的宗旨的侵蚀:

1.强化党对科技发展的领导

“人民至上”原则嵌入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底线;

建立“技术应用政治审查机制”,确保重大AI项目符合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

2.规范资本行为,遏制无序扩张

加强对平台经济、科技巨头的反垄断与劳动权益监管;

禁止以“智能化”为名大规模裁员而不提供安置方案;

推动“共同富裕导向”的分配改革,确保技术红利合理分享。

3.推动“人民中心”的智能化转型

鼓励发展“增强型AI”:辅助医生诊疗、助力教师教学、提升工人效率,而非取代劳动者;

推广“服务型AI”:在医疗、养老、教育、社区服务中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减轻基层负担。

4.健全民主参与机制

AI政策制定、项目落地过程中,广泛听取劳动者、社区、工会等利益相关方意见;

保障人民群众对技术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重申政治立场:科技必须姓“社”,资本必须守“规”

在社会主义中国,技术没有“中立性”,资本不能“无边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必须由党的政治属性和国家制度来决定;资本的逐利行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法治和人民利益的框架内运行。

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不是为了制造“无人工厂”来裁减工人,而是为了建设“智慧社会”来造福人民;

我们引入资本,不是为了放任其扩张,而是为了调动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改善。

结语

党的宗旨,是照亮科技前行道路的灯塔;人民的幸福,是衡量一切发展的最高标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坚定宣示:

技术可以进步,但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资本可以活跃,但党的宗旨不容“绑架”。

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的利器,而不是异化为压迫劳动的工具;

才能确保资本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健康运行,而不是扭曲为背离初心的力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八个字,是永恒的誓言,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我们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关于社会内卷与民生矛盾的深层思考——科技替代背景下民生保障与经济循环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