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康养医药 文旅体宣 陆台港澳 企业推广 生态环保 社会民生 科技三农 原创作品 图文视频 视频栏目
首页 > 原创作品

灯塔与回声——我与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十年诗缘

发布日期:2025-10-19 浏览量:152400 

舒然(新加坡)

1760869125156575.png

在中国当代诗学的版图上,有一处山水相映、学问与情谊共生的精神高地,那便是坐落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缙云山长青,嘉陵江东去。自1986年创立以来,中国新诗研究所四十载薪火相传,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诗学人的理想与坚守。作为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新诗研究的实体机构,它不仅是中国新诗理论的核心摇篮,更是海内外华文诗学界公认的诗学重镇。于我而言,那亦是一方心灵的灯塔——诗学之光自此升起,映照人文的高度,也照亮求索的方向。

说起我与新诗所的缘分,要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吕进教授因探亲来到新加坡,偶然出席了一场周末诗会。正是在那次诗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这位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办人与灵魂人物。吕进教授学识渊博,气度从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学名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温度的长者。与他面对面的短暂交流,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诗学二字所蕴含的辽阔与深邃。从那一刻起,我与新诗所的缘分便悄然种下,生根发芽,延展至今。

不久之后,吕进教授留意到我这位晚辈的创作,我也常怀敬意,将新作寄去请益。同年十二月,我的一组以为主题的诗作蒙他赏识并推荐,发表于《郎酒视界》公众号。这份认可让我倍感温暖,也成为我与新诗所交往的美好开端。从那时起,吕进教授对我的创作始终给予关注与扶持。

2016年,吕进教授为我的首部诗集《以诗为铭》亲笔作序,先后刊载于《江苏散文网》和新加坡《锡山文艺》;继而为中英双语诗集《陌上桑》撰写评论,发表于《重庆晚报》。他指出,《陌上桑》延续了我诗歌一贯的色彩感与画面性,同时展现出新的精神高度与艺术攀登;认为我的创作在新诗中接通了传统诗学的文体美学,所走的是汉语诗歌的正途,大有可为,前途似锦,并寄望我成为新加坡与东南亚诗坛的汉语诗歌形象大使。更令我感动的是,在他为《新世纪东南亚华文诗歌精选》撰写的序文中,还特意引用了我的诗句:今天,每一个枝丫都是撑开的手掌。那一刻,我深知,来自缙云山下的诗学灯光,已跨越山海,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1760869245115836.png

(舒然出席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2017年)

201710月,承蒙吕进教授邀约,我有幸赴重庆西南大学,参加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这是我首次以海外诗人身份登台发言,我作了题为《略谈新加坡华文诗歌现况》的主旨报告。

1760869287147618.png

(舒然代表海外诗人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2017年)

论坛由吕进教授担任主席,熊辉所长,蒋登科、向天渊、陆正兰、梁笑梅等教授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诗学名家齐聚一堂。众家论诗,思想交锋,现场气氛热烈而雅致。其后我亦受邀主持第七场学术讨论,与陆正兰教授携手,将议题引向诗性与当代经验的深层维度。就在那时,我切身感受到中国新诗研究的开放格局与思想厚度,也在心底生出迈向系统学术研究的决心。

1760869324784404.png

(舒然受邀主持第七场学术讨论·2017年)

两天的会期虽短,却留下深刻印记。嘉陵江畔,诗人与学者的交流汇成思想与诗意的合奏,使我体悟到诗学既关乎理性思辨,也关乎生命温度。年末,我的发言稿被《星星》诗刊诗史钩沉专栏采用,更坚定了我深入诗学研究的信念。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诗歌征文。得益于吕进教授的鼓励,我先后荣获首届光中杯国际诗歌大赛优秀奖和两度黄亚洲国际行吟诗歌大赛优秀奖。这些荣誉虽小,却如来自远方的回声,印证了我诗歌之路上每一步的积淀与成长。此后,我先后被评为2018年度十佳诗人”“2019年度中国网络诗人”“2019年度十佳华语诗人,并于2024年荣获十佳当代诗人称号。得知这些消息,远在重庆的吕进教授留言勉励我:要再多写一些好诗。祝福!语气温和,却蕴含着师者的肯定与鞭策深情与期待。

时光流转,2023年秋,我应向天渊所长之邀,再度赴重庆参加第八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此次论坛以科技为羽翼,拓展诗的想象与创造。开幕式上,吕进教授在致辞中特别肯定了我的诗电影探索:新加坡诗人舒然参与统筹策划的诗电影,为华文新诗传播方式的重建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掌声如潮,那份认可属于我与团队,也属于诗电影这一新兴诗歌传播形态的未来。

1760869353177386.png

(出席第八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舒然与吕进教授合影·2023年)

那天下午,我在分论坛作了题为《谈谈诗电影的创作及诗科技在诗歌中的运用》的报告。这一次,我不再仅以语言传递诗意,而是携光影、声音与意象同行,让诗学之光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延展与回响。当晚的明月湖诗会上,我还朗诵了自己的原创诗作《黄玫瑰夜色曲》,诗声与乐声交织,成为全场亮点。

1760869395212498.png

(舒然以诗电影制片人身份在分论坛做主题分享·2023年)

2024年,我与诗电影团队为吕进教授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遇见》诗电影。令人欣喜的是,该作品于2025年第二届北京国际诗电影节上荣获十佳诗电影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所有为新诗耕耘的同仁,更是我以影像之名,向吕进教授的师恩与诗学精神所献上的敬意。

吕进教授以长者的姿态,始终关注并扶持后进。他胸怀开放,思维敏锐,以不息的写作与研究诠释学术生命的恒久活力。谈吐温和而见解深邃,常跨越文化与国界,从现代主义到后殖民语境,从诗学本体到人类精神的故乡,令人真切感受到诗学的普世力量。他桃李遍天下,乐于提携后辈,已成为诗学精神的传灯者。而我,亦是被这盏灯光照亮的学生之一。

20217月,在中国新诗研究所改进臧克家奖学金颁奖方式的同年,我以诗人与同仁的身份,成为首批中国新诗创研基金赞助者之一,以支持新诗研究与创作事业的发展。这份心意虽微,却表达了我对中国新诗所精神的深切敬意与回响。感恩的是,新诗所在对外介绍中称我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老朋友,并肯定我以中国诗歌春晚形象大使身份推动国际诗歌交流的努力。2021年初,我担任总策划、总导演的第七届中国诗歌春晚暨首届新加坡会场顺利举办,获得良好反响。这些经历让我愈加体悟到诗歌的公共价值:诗不仅属于个人心灵,更属于时代与人群,在跨文化的对话中也能获得新的生命。

1760869434178635.png

(海外新移民女诗人的个体素描——西贝、舒然诗歌创作研讨会开幕式·2021年)

同年末,一场意义深远的学术会议在线举行——“海外新移民女诗人的个体素描——西贝、舒然诗歌创作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新诗研究所与中国新诗创研基金会联合主办,吕进教授题词致贺,梁笑梅、向天渊教授主持,蒋登科教授担纲学术总结。四十余位学者云端相聚,五小时全程直播,庄重而热诚。参会的新诗所部分硕博研究生围绕我的三部诗集——《以诗为铭》《陌上桑》及《镜中门徒》初稿,展开系统阐发:从女性书写、时间哲学到跨文化叙事,既细腻又深刻。研讨成果随后发表于《诗学》《中外诗歌研究》《重庆艺苑》等期刊,使这一对话得以超越时空,持续生长。

1760869466146348.png

彼时,我静静端坐电脑屏幕前,聆听学者们的论述,心中激荡起难以言说的感动。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盛会,我获得的远非学术礼遇,而是一种深切的理解与尊重。那一刻,我确信自己的创作已被严谨的学术体系真正接纳,这份肯定,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所有在海外执着书写的汉语诗人群体。

蒋登科教授在总结中评价道:舒然的诗歌作品受益于中国传统诗歌,善于在日常生活与时间流逝中发现诗意,在循环的时间中感受自然与爱情,在现实中对抗焦虑,并在未来的指向中充满希望。这段评语理性而温情,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在诗歌创作与学术探索之间并行的道路。

蒋登科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前所长,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我深怀敬意的学者。他待人温文尔雅,谦逊低调,学术造诣深厚。今年五月,蒋登科教授欣然为我的新书《槛外花开镜里花落——舒然作品评论汇辑》作序。他在序中指出:舒然的诗在思想的清醒与情感的深切之间保持平衡,并肯定我在跨文化诗学方面的实践价值。这些评价与引导,使我在学术之路上步履愈加坚定,也更深体悟到:创作与研究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互为镜像、相互照耀的诗学形态。

1760869598197735.png

(舒然与蒋登科教授摄于广西国际诗歌周·2024年)

今年八月,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担任学术指导单位之一的第二届中国繁星诗会暨青少年诗歌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举行。我受邀以奥杯赛(国际)组委会副主任、诗育工程组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从新加坡飞抵黄山。久别重逢,再次见到新诗所向天渊所长、蒋登科与梁笑梅教授,倍感亲切。典礼上,我们并肩为青少年获奖者颁奖。看着一张张澄澈的面庞,我心中涌起一股温热的共鸣,那不仅是对青春诗意的礼赞,更是新诗精神的延续。那一刻,我深切感到,自己已融入新诗所的大家庭,这份荣光与归属,将成为我诗路上最温柔的注脚。

1760869685692953.png

舒然与向天渊所长(左二)、蒋登科教授(左四)、梁笑梅教授(右二)等学者在黄山出席第二届中国繁星诗会

近年来,吕进教授与夫人常来新加坡小住。他笑言年事渐高,愈发偏爱南洋的长夏:阳光丰沛,海风清润,空气里总带着令人心安的暖意。每次相聚,他总与我们谈诗论艺,聊文坛近事与新诗所动态,语气温和而神采奕奕。今年九月返渝前夕,他仍关切询问我的博士学业,并送上诚挚的忠告与祝福。那份长者的温情与睿智,如一盏不熄的灯,照亮我学术与创作的双重旅程。

1760869736316908.png

(舒然与吕进教授近影,摄于新加坡)

我常想,新诗所对海外诗人的意义,已超越学术层面。它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把散落世界各地的汉语诗人重新连接起来。这样的跨文化诗歌经验,让我更深地理解新诗所精神的内涵:那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创造力,是诗学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新诗研究所走过四十载风雨,历任所长吕进、蒋登科、熊辉等皆以学术为舟,以诗心为帆;如今在现任所长向天渊教授的引领下,中国新诗正由建构自我迈向拥抱世界。而于我,这份十年诗缘,不仅是一段生命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我从一位新加坡诗坛新人,成长为走进学术殿堂的研究者;从被引领的后辈,成为参与传承与交流的同行者。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新诗研究所这座灯塔的照耀。

正如我即将出版的新诗集《潜行之书》中所写:诗不是抵达,而是持续的呼吸;不是答案,而是时间深处的叩问。灯塔仍在,回声未息,那是不灭的诗学之光,照亮来路,也温暖归途。

1760869770158150.png

(在高校图书馆浸濡的舒然)

2026年,中国新诗研究所将迎来四十周年华诞。四十年,对于一所学术机构而言,是厚重的篇章,也是持续生长的青春。从缙云山下到国际诗坛,从学术研究到诗歌传播,新诗所见证了诗学理想的延续与拓展,也点亮了华文诗歌前行的方向。

1760869795181621.png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风雨兼程处,自有光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