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康养医药 文旅体宣 陆台港澳 企业推广 生态环保 社会民生 科技三农 原创作品 图文视频 视频栏目
首页 > 科技三农

发展人工智能应立足于守护生命与国家安全,而非侵蚀民生根基

发布日期:2025-10-22 浏览量:296201 

特约记者盛祥桂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方向与应用边界,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公平与人民福祉。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这本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不应是简单地“替代人力”以降低成本,更不应以牺牲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效率提升”。

真正的战略优先,应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危行业与国家安全领域,实现“保人命、护国门”的崇高使命。

8eae3811-baf1-477f-a558-4d23e75890ae.png

一、人工智能应优先服务于高危行业,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在矿山、化工、高空作业、深海勘探、核设施运维、消防救援等高风险作业环境中,事故频发、伤亡惨重,长期依赖人工操作不仅代价高昂,更是对生命的巨大威胁。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

通过智能机器人执行危险任务,减少人员暴露于高危环境。

利用AI实时监测设备状态与环境参数,实现事故预警与智能决策。

在灾害救援中,无人机、搜救机器人可快速进入灾区,提升救援效率。

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将AI用于“替人涉险”,才是真正体现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人工智能应强化国防能力,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在现代战争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国防领域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智能预警系统可提升对空、对海、对网络攻击的侦测能力。

无人作战平台(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战车)可降低士兵伤亡。

AI辅助指挥决策系统可提升战场响应速度与战略判断精度。

将人工智能用于“保家卫国”,是科技服务于国家主权与民族安全的正当选择。这不仅符合国家战略利益,也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三、警惕人工智能对民生就业的侵蚀:不能以“效率”之名剥夺“生计”

然而,当前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却呈现出令人忧虑的倾向,不是用于替代危险岗位,而是瞄准超市收银员、快递分拣工、客服、司机、基层文员等普通劳动者赖以谋生的岗位。这些岗位虽技术含量不高,却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被大规模取代,而缺乏相应的转型通道与社会保障,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人工智能,不能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更不能让资本借“智能化”之名,行“裁员降本”之实。

我们必须明确:

技术应服务于人,而非淘汰人;

发展应惠及多数,而非仅利好少数;

效率提升的成果,应转化为社会福祉,而非加剧不平等。

四、构建“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为此,我们必须确立清晰的发展导向与制度约束:

1.政策引导优先级:国家应出台人工智能应用指导目录,明确鼓励优先应用于高危行业、国防安全、公共服务等领域,限制在非必要场景中大规模替代人工。

2.设立“技术替代评估机制”:企业在引入AI替代人力前,须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包括就业冲击、再安置方案等,并接受公众监督。

3.强化再就业支持体系: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转型责任,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转型补贴与心理疏导,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经济形态。

4.推动“人机协同”而非“人机替代”:鼓励发展增强人类能力的AI辅助系统,如AI医生助手、教师助手、工程师助手,而非完全取代。

结语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是一场“机器取代人”的零和博弈,而应是“科技赋能人”的共同进化。我们应当让AI去矿井深处排险,去火场前线搜救,去边疆哨所值守——而不是让它坐在办公室里,抢走一个父亲的工位,断掉一个母亲的收入,摧毁一个孩子的未来。

真正的科技进步,必须建立在对生命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对社会公平的坚守之上。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强大力量,而非撕裂社会、加剧焦虑的工具。

发展AI,当以护民为本,以卫国为要,方为正道。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玫瑰小镇携手衡生纪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跨界融合开创“农业+康养+文旅”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