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十五五”绿色目标!法博士蚯蚓产业 赋能辽宁“十五五”农业转型
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量:129562
亚洲新闻网10月30日沈阳报道(哈斯、多兰报道) 蚯蚓女王法月萍:以微生物魔法铺就辽宁乡村振兴路“这是地球的肠胃啊!”蹲在田埂上的法月萍捧起满是蚯蚓的泥土,笑意里藏着她深耕十余年的产业密码。这位南京大学博士、法博士生物科技创始人,正带着她的“蚯蚓魔法”叩响辽宁大门——2025年前三季度,其公司与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镇的合作意向已进入落地研究阶段,这场依托亚洲中国新闻网法律服务联盟与辽宁法博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深度协作,或将为辽沈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博士到“蚯蚓女王”的跨界坚守
2014年,放弃年薪两百万咨询顾问工作的法月萍,带着500万元资金与10吨红蚯蚓回乡创业。从济南山区试养到禹城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她熬过了“靠讲课费发工资”的艰难时期,只因窥见蚯蚓的生态潜力:“它们能分泌特殊酶类,把废弃物变成宝贝。”
如今,她的农业示范园里,蚯蚓每天都在演绎“点粪成金”的奇迹:成吨禽畜粪便与秸秆经20天消化,便转化为富含18种矿物质的“黑色黄金”蚯蚓粪。更令人惊叹的是团队研发的蚯蚓活性酶多肽液,在广西扶绥让马铃薯亩产突破5292斤,西红柿产量翻四五倍,还能替代60%化肥。
小蚯蚓撑起大民生
“产业的核心是让土地与农民都受益。”法月萍的基地里,三分之二员工是农村妇女,人均年增收3万元,让宝妈们实现“顾家挣钱两兼顾”。而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价值更惠及千万农户:它们钻掘的隧道疏松板结土地,产出的蚯蚓粪能让大白菜“肥厚得掐出水”,连阳台种菜都能套用其施肥秘诀——育苗期配土、定植期基肥、生长期追肥的三步法,让普通家庭也能种出“小时候的味道”。
“十五五”展望:蚯蚓产业锚定辽宁绿色振兴新坐标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法博士蚯蚓养殖项目与彰武县的合作商洽,正悄然勾勒出辽宁乡村振兴的绿色新路径。依托农业农村部“十五五”农业全面绿色转型部署与辽宁乡村振兴“七个方面”突破目标,这个以“小蚯蚓”撬动大生态的项目,有望在未来五年成为辽沈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
产业链升级:从技术落地到集群成型
“十五五”期间,项目将以彰武为起点,推动蚯蚓产业从“单点技术输出”向“全链条升级”跨越。借鉴广东怀集“处理粪污-生产蚯蚓粪-深加工水溶肥”的循环模式,结合辽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74%的产业基础,计划建成年处理10万吨以上农业废弃物的示范基地,同步研发蚯蚓活性酶多肽液深加工生产线,打造“有机废弃物-生物有机肥-功能型农资”的闭环产业链。这与辽宁“做强做精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的规划高度契合,助力培育百亿级生态农业集群。
同时,项目将联动科研院校建立博士工作站,聚焦耐盐碱蚯蚓品种培育等适配辽宁土壤的技术攻关,推动“辽字号”蚯蚓粪肥纳入全省特色农产品溯源体系,让“黑色黄金”成为辽宁绿色农业的标志性品牌。

生态价值转化:对接“双碳”与乡村建设
响应“十五五”农业绿色转型“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要求,项目将深度参与辽宁乡村生态治理。在彰武将探索“蚯蚓养殖+林下经济”模式,借鉴贵州德江“蚯蚓养+林下养鸡”的复合经营经验,盘活集体闲置土地的同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预计到2030年,通过蚯蚓粪替代60%化肥的技术推广,可助力辽宁农田氮磷排放削减15%以上,为全省农业碳汇交易提供基层实践样本。
此外,项目将融入辽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就业,计划在“十五五”末实现合作县域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让生态效益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
法治护航:构建可持续合作生态
亚洲中国新闻网法律服务联盟主席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为项目注入法治保障。一方面,参照浙江“肥药两制”改革的制度创新经验,协助辽宁建立蚯蚓产业标准化体系,明确养殖规范、产品标准与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依托联盟资源对接金融支农政策,探索“生态资产抵押+技术入股”的合作新模式,破解乡村产业融资难题。
这种“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将为辽宁“引商、引才、引智”提供可复制样本,助力全省在“十五五”期间打造“法治优化环境、生态驱动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正如农业农村部规划的绿色蓝图,这条以蚯蚓为纽带的特色之路,终将让辽宁的田野既结出“金穗子”,也护住“绿叶子”。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亚洲中国新闻网(亚新网)携手道路救援力量 共筑产业联盟运营服务中心,开启行业协同新篇
下一篇:爱在军旅,情暖重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