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文点评】“止戈为武”与“中国智慧”
发布日期:2025-09-14
浏览量:39776
(本网特约评论员 张良文)“止戈为武”四字,出自《左传》,寥寥数笔,道破中国对“武”的深层认知——武力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征伐与掠夺,而是终结战乱、守护和平。这一古老智慧穿越千年,至今仍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逻辑,在动荡不安的当下世界,更显其穿越时空的价值。
“止戈为武”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对“武力”的理性克制。中国从不否认武力在捍卫主权与安全中的必要性,但始终将其作为“最后选项”。从古代郑和下西洋“不以武力为威,而以文明为引”,到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承诺“永远不称霸”,本质上都是对“止戈”初心的践行。相较于某些国家动辄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推行霸权主义的做法,中国的选择更符合人类对稳定与安宁的共同渴望——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化解分歧,才是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路径。
更深层看,“止戈为武”承载的是中国“天下一家”的格局。中国智慧里的“和平”,从来不是孤立的“独善其身”,而是兼顾各方利益的“兼济天下”。古代“丝绸之路”以贸易联结文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全球发展,背后都是“止戈”思维的延伸:当各国利益相融、命运与共,战乱的土壤自然会被消解。
面对俄乌冲突、中东动荡等全球热点问题,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推动停火止战、劝和促谈,正是“止戈为武”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动实践。
反观当下,一些国家仍沉迷于“霸权稳定论”,将武力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动辄实施制裁、挑起对抗,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让全球面临“新冷战”的风险。这种与“止戈为武”背道而驰的做法,恰恰印证了中国智慧的前瞻性——和平不是“强者的恩赐”,而是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安全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需要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来实现。
“止戈为武”的智慧,早已融入中国的文化基因与国家品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正以自身的行动,将这一古老智慧转化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它提醒着世界:真正的“武”,不是征服异族的锋芒,而是守护和平的担当;真正的智慧,不是算计的精巧,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唯有秉持“止戈为武”的理念,才能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这正是中国智慧给予世界的重要启示。
作者:张良文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首违免罚、帮扶就业——城管为民服务暖人心
下一篇:没有了!